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:深圳大学是培养马化腾而非孵化腾讯的地方
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“慧天地”即可订阅
(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)
2012年7月,47岁的李清泉离开他服务12年的武汉大学,履新深圳大学校长一职,他离职前的职位是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。
和高校云集的武汉不同,深圳本土仅有两所综合性高校,李清泉执掌的深圳大学便是其中之一。深圳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,在经济成就的耀眼灯光下,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短板也愈发突出,频频被指难以匹配城市活力,深大也无法像斯坦福成就硅谷那样成就深圳。
但深大也因培养出了马化腾而为人熟知,作为深圳市属高校,深圳大学综合实力在 USNews发布的2018年排行榜中排全国第65位。李清泉本人,则在执掌深大的第5年获得何梁何利奖,该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,专门奖励我国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。
10月2日,在第一财经主办的技术与创新大会上,李清泉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。李清泉头发已经斑白,他声音轻缓,露出笑容之时眼睛眯成一条逢,给人和蔼可亲之感,这也正是不少武大校友和深大校友对他的评价。李清泉表示,深圳大学是培养马化腾而不是孵化腾讯的地方。
李清泉同时表示,作为和深圳特区同时成长的高校,深圳大学成立之初即考虑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在学产研上,深圳比之其它城市更有优势,深圳有着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丰富VC资源和创业公司优势,高校研发成果根本不愁转换——只要有好的研发成果,就会有相关公司、VC找到发明人寻求转化。
深大是培养马化腾而非孵化腾讯的地方
第一财经:恭喜您获得何梁何利奖,您能简单介绍下是什么样的研发成果使您获得了这个奖吗?这项研发成果商用前景如何?
李清泉:这个研究成果主要是高速公路路面动态检测的技术与装备。当高速公路质量不好的时候,我们开车或坐车会感到不舒服。为了保证出行质量,高速公路需要长期的维护,需要定期对高速公路的状态,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几何强度,路面的裂缝和破损进行检测。我们研发的设备实际上是装载许多设备的检测车,它正常地在高速上行驶,然后就可以通过车上的传感器检测高速状态。
传统的检测方式是人工目视检测,这样一是效率低,二是有安全隐患。我们研发的检测车可以精确到1毫米裂缝,而且效率很高;此外,以前高速是一年检测一次,甚至多年检测一次,通过我们的设备一个月就可以检测一次,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频率,可以有力、全面地得知高速公路状态信息,使养护更加及时和全面。
我们这一项成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从理论到技术已经非常完备,并且形成了装备,实现了产业化。我们国家70%的高速公路路面检测装备是我们这个团队研发出来的,产业化效果非常好。我们现在可以感受到开车越来越舒适了,出问题的路段越来越少。
第一财经:除此之外,深圳大学还有很多创新成果的,产学研之间衔接如何呢?比之其他城市,深圳在研发成果转化上有优势吗?
李清泉:高等学校一方面是培养人才,另外一方面是产出科研成果,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也是高校一个很重要的职能。深圳大学地处特区,在创新和成果转化有一个独特的优势条件。深大成立之初就鼓励成果转化,学校出台了鼓励创业和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政策,同时我们建立了若干个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。我们和区政府合作,在深圳不同的区搭建了不同类型产业化平台。比如南山区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、在龙岗区建立了创新中心,在龙华建立了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,在坪山建立了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,目前我们正在和宝安区政府谈新的产业转化平台。
我们鼓励我们的老师、学生带着成果实现产业化或创业,利用这些平台建立老师和企业更紧密的桥梁。说到研发成果转化,深圳比其它城市更有优势。深圳企业对成果的渴求度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,因为深圳这个地方竞争非常激烈,企业对创新成果是非常迫切的;另外,深圳有许多优秀企业,它也有足够资金来从事这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;再者,深圳有许多风险投资,这些风险投资会推动成果转化。
在深圳这个地方你不会愁成果转化。只要你有好的成果,就会有企业找你帮你实现转化和产业化。实际上我们有许多老师已经参与到了企业的产业化工作,有的老师是自己创办企业,甚至有的老师带着成果离开学校,当然学生创业也是很重要的部分。
第一财经:高校和城市间如何去建立互联互通的桥梁实现成果转化呢?
李清泉: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关于高校成果转化不充分、许多专利束之高阁的声音。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,一方面一些成果成熟度不够,没办法产业化;另外一方面,一些企业对成果不理解,没有实现有效对接,成果无法产业化,所以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的一些间隙。
我也曾到国外一些高校参观,我们现在也在尝试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成果转化中介或平台。我们学校也有技术转移中心,它是学校一个办公室,本身的行政色彩还是很浓的。但成果转化这件事有风险,有很多不确定性,它和从事转化人员的素质、能力、以及个人利益有关,所以传统行政主导成果转化、产业化的机制模式是行不通的,必须采用市场化手段。
我觉得未来要建立一个更市场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或机制,我们在各个区建立的转化平台都是企业化运作的。我们还想再建立一个成果中介的企业化机构,来代替我们学校这个办公室,或者和学校这个办公室有所区别。这是我们在国外一些大学看到的比较成功的做法。
另外作为学校来说,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,我们把培养人作为第一要务。我说我们深圳大学是培养马化腾的地方,不是孵化腾讯的地方。我们更多关注培养一些一流人才,这些人才走向社会以后会带动社会发展。研发成果产业化或企业化只是我们社会服务工作的一部分,它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,所以我们多数老师更专注于教学和科研。只有一小部分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老师能实现成果转化,那我们鼓励他,但这个只是一小部分,所占的比例是不多的。
第一财经:另一方面,现在不少声音指责高校教育和社会就业脱节,对此您怎么看?城市需要什么样的高校?高校又会如何影响城市?
李清泉:这里面存在一个误区。根据不同的定位,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。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,比如软件工程,高校培养这些人出来要能写代码。而对一些综合性大学、尤其是高水平综合型大学来说,更多关注的是培养人本身,也就是我们讲的全人教育,培养他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。这样的人才到了社会上以后既可以做管理,也可以干研发,甚至是干一些他没有学过或接触过的工作。这靠的是他比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我们说的情商。这样的人综合素质高,可以干许多没有学过的工作。
比如说,中国没有哪个专业是培养大学校长的。但我们很多校长是从不同专业出来的,不同的专业实际上培养了他这个人。他有了这个基本素质,那他不管去做大学教授、大学校长,甚至我们有一些校长去政府担任官员也是可以胜任的。
不同层次的大学,或者说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样,这些不一样的人走向社会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。我们既需要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及时上手的,也需要综合素质很高能够适应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。只有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。
不同大学定位也是不一样的。国际上一流的大学从来不关注大学生就业率问题,它更关注学生个人素质,比如他的批判性思维、逻辑思维、人文底蕴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,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优秀大学注重人文学科,更关注学生个人的培养。
人才是全国范围内流动的
第一财经:相比其它一线城市,深圳高校数量是相对较少的,深圳市民相对学历水平也是有点低的,这会不会成为城市创新的壁垒呢?
李清泉:一方面,一流的现代代城市的确需要一流高校来匹配,这样才能支撑城市的发展。特别像深圳这样一个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和源泉的城市来说,它更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来支撑,地方政府现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。
另外,人才是流动的,并不是说他在哪里受的高等教育他就在哪里工作。比如说深圳,它的高校数量没有许多二线城市比如说武汉和西安多。但它是一个很发达的一线城市 ,它吸引的人才并不比这些二线城市少。人才是在全国、全球范围内流动的。深圳若干年前能吸引到优秀人才还是得益于它综合环境的作用。
但是从长远来说,一方面要吸引优秀人才,另外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人才培养。因为现在内地很多城市也在加强人才吸引工作,吸引人才留在本地工作和创业。这样城市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大,长远来说深圳还应加强高等教育发展。
第一财经:深圳政府亦在积极牵头,清华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家海内外知名高校先后落子深圳,在深圳建立分校招生。这会不会给深大造成压力?
李清泉:许多高校到深圳来办学深大肯定是有压力,但是这个压力不见得是坏事。正是有压力才促进了深大的发展,有句话叫独木不成林,纵观深大这几年的发展,我们发展比以前更快了,正因为有很多海内外高校在深圳设点办学,才迫使我们加快发展,压力也是动力。
同时,高等教育需要生态环境 ,一所大学在一个城市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。但如果我们十所八所在一起,就能形成一个好的生态环境,学校和企业关系,学校和政府关系,学校和社会之间,正是因为有一批高校才更加和谐。
深圳更适合想要闯一闯的年轻人
第一财经:粤港澳大湾区会不会成为深圳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飞跃的一个契机?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实现互联互通?
李清泉:大湾区概念最近很热,我们也很关注。但仔细观察的话,湾区的高等教育是在三个不同的行政体制下进行的。虽然大湾区有统一的规划,有发展的蓝图,有经济上的协作,但高等教育上的壁垒短时间内是很难消除的。体制差异、行政壁垒都是存在的,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是不多的。
最近我牵头给教育部写了一个建议,建议成立一所湾区联合大学。在现有高校教育体制机制壁垒不可能完全突破的情况下,构建一个跨区域的联合大学。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交流互通,实现教师资源的交流互聘,学生学分的互认和交流,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等。同时通过这个平台来引进国际上一些优质教育资源,打破行政壁垒,发挥区域内高等教育优势资源最大化共享。
第一财经:深圳房价太高了,年轻人更想回到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,对此您怎么看?
李清泉:很显然,高房价对人才的阻碍作用已经产生。以深圳大学来说,我们引进一些教师的时候对方会有顾虑。我们工资相对内地许多高校是高的,但是相对房价来说,这个高工资不足以抵扣房价差异。我们每年发出的工作OFFER中,20%-30%是不会到我们这边来的,他们选择到了别的高校,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房价。
另一方面,我们毕业生在深圳就业和创业是很高的,90%的深大毕业生选择在深圳创业和就业。因为深圳的环境和创业市场更适合年轻人,它更适合那些想要闯一闯的年轻人,深圳有机会和条件让这些年轻人闯一闯。
来源:第一财经(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)
荐读
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
测绘专家、深圳大学李清泉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,一周突破200万点击量!
高端论坛|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: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分析
编辑 / 游志龙 审核 / 韩磊 荐稿 / 陈亚超
指导:万剑华教授(微信号wjh18266613129)